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陽東區食品科學研究學會秘書長——她既是水產養殖正高級工程師,也是水產品加工高級工程師;她深入田間魚塘,又奔走高校與企業,將“納米破壁”這一核心技術,跨界應用于水產、畜牧、種植與食品加工領域,用創新成果驅動鄉村產業升級。
01 扎根一線:技術初心與實踐試驗 自2006年大學畢業投身水產養殖與水產品加工一線以來,吳鳳英一直深入基層。2010年夏天,一位蝦農因病害被迫捕撈未成熟小蝦的場景,令她深感傳統經驗難以破解養殖難題。為夯實“科技興農”根基,她于2014年在華南農業大學深造,并于2017年獲食品加工與安全農業推廣碩士學位。在此期間,她與團隊一起研發出“納米破壁”技術,2017年碩士畢業后,便在陽江啟動了魚塘試點:短短三個月內,通過納米破壁飼料,魚蝦成活率提升10%,真正讓科技結出了“青蝦紅利”。 02 橋梁紐帶:產學研用的高效對接 擔任陽東區食品科學研究學會秘書長后,吳鳳英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精準對接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中國南海水產研究所及本地一二三產業服務型企業。她組織需求調研、現場測試,建立起“技術需求—聯合攻關—示范應用”的快車道,使納米破壁技術能夠在陽江的魚蝦塘、雞鵝舍和加工車間迅速轉化落地。 03 深度賦能:漁—牧—加的全鏈條推廣 在吳鳳英的統籌下,納米破壁技術先后應用于水產養殖、畜牧養殖及食品深加工(營養與口感雙提升)三大領域,形成“漁—牧—加”聯動模式。示范基地覆蓋1000多畝,綜合收益較傳統模式提升10%以上,農戶同比年均增收超20%。 04 育人興業: 傳授核心技術,培養復合人才 為確保納米破壁技術在鄉村的持續推廣,吳鳳英成立了廣東省勞模創新工作室,聯合高校與企業定期舉辦納米破壁技術研修班。工作室通過集中授課、案例分享以及示范基地和生產車間的參觀,讓學員既掌握技術原理,也了解實際應用場景。截至目前,創新工作室已累計培訓200余人次,涌現出多名技術骨干,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05 展望未來: 深耕應用場景,拓展產業邊界 面向未來,吳鳳英將繼續聯合高校與企業,優化納米破壁生產線與工藝參數,推動技術向節能、高效、標準化方向迭代升級。同時,她將拓寬納米破壁技術在多類水產品及農作物深加工中的應用邊界,推進精深加工與品牌化發展,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吳鳳英堅信,這一核心技術不僅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更是開啟鄉村產業振興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