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陽江市陽東區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作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創新構建“黨建領航、產業融合、生態優先、城鎮建設、改革賦能、多元參與”的六輪驅動體系,通過系統性謀劃與精準化施策,使陽東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發展動能持續增強。202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7.02億元,人均GDP穩居粵東西北地區前十位,東城鎮在全國鎮域經濟500強排名躍升至第289位,交出了一份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優異答卷。

陽東城區一景。
黨建領航筑根基,凝聚發展強大合力
陽東區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于“百千萬工程”全過程,通過健全組織體系、創新工作機制,為高質量發展定向領航。
高位統籌,壓實責任鏈條。實行區、鎮、村三級書記負責制,建立領導干部“掛鎮包村”工作制度,推動30多個重點項目落地見效。深化“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促”的“三共建”模式,全區157個行政村與機關、兩新組織黨組織結對共建,發動黨員干部50.8萬人次投身城鄉環境整治等工作,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創新載體,破解發展難題。搭建“書記面對面”交流平臺,組織區、鎮、村三級書記定期會商,現場辦公解決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實際問題,催生了“湖羊小鎮”等一批典型案例。同時,推行“黨建網格+”治理模式,將全區劃分為689個治理單元,推動3145名黨員下沉一線,帶動鄉賢累計捐款捐物近億元,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書記面對面”活動。
產業融合強支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陽東區立足資源稟賦,堅持“陸海空”統籌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深耕“陸上田”,激活內生動力。一方面,依托綠能示范產業園,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全區清潔能源裝機容量超1400萬千瓦,引進明陽智能、金風科技等一批綠能裝備制造項目,打造粵西綠能產業高地。另一方面,推動傳統五金刀剪產業轉型升級,年產值突破百億元,全國市場占有率超50%。此外,以雅韶十八座古村落、新洲臘味文化等為依托,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8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形成特色IP,2024年帶動旅游消費超千萬元。

綠能示范產業園。
拓展“海上田”,壯大海洋經濟。加快推進帆石、三山島5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打造國家級海上風電基地。同時,構建“一港六園一基地”海洋牧場發展布局,東平漁港成功獲批國家級中心漁港,推動海水養殖、遠洋捕撈、海產品加工全產業鏈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全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粵森牛大力種植基地。
布局“低空田”,培育新興動能。依托合山通用機場,規劃建設低空經濟產業園,無人機測試基地正式掛牌運作,已吸引8個低空經濟產業項目落戶,涵蓋無人機研發、航空培訓、應急救援等領域,全力搶占低空經濟發展新賽道。

漁港新貌。
生態優先美環境,擦亮城鄉宜居底色
陽東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不斷提升城鄉顏值與品質。
打造典型示范,引領全域提升。大溝鎮以“壽長蠔”文化IP為核心,融入城鎮風貌改造,打造特色鮮明的濱海小鎮;新洲鎮深挖臘味文化資源,建設臘味文化展示空間,實現文化傳承與城鎮發展有機結合。全區136個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標準,生活垃圾收運率達100%,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大溝鎮“蠔寶”IP。
深化環境整治,補齊民生短板。雅韶鎮集中整治農貿市場“六亂”問題,新增停車位52個,規范商戶經營秩序;大溝鎮推行“爭典型、一起干”行動,投入1300余人次開展環境整治,清理衛生死角300余處。同時,作為全省村莊綠化試點,雅韶鎮笏朝村探索“庭院+綠化”“庭院+產業”模式,激活美麗經濟,帶動村民增收。
城鎮提質強功能,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陽東區加快補齊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動城鎮功能與品質雙提升,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完善基礎設施,暢通發展動脈。投入50億元構建“航空+高鐵+高速+港口”立體交通網絡,廣湛高鐵陽東站將于2024年底開通運營,屆時陽東到廣州的通行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內。目前,全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31平方米,接近珠三角地區水平,城鄉交通與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提升公共服務,增進民生福祉。近年來,全區新增公辦學位1.25萬個、醫療床位1380張,有效緩解“入學難”“看病難”問題。同時,與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等省級單位深化合作,引入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
打造特色商圈,激發消費活力。升級改造星港匯·ULive城市綜合體,引入大型商超、餐飲娛樂等業態,推動縣域商業從“購物消費”向“休閑+社交”轉型,2024年該綜合體客流量突破500萬人次,成為陽東商業新地標。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陽東教育集團簽約儀式。
改革賦能破瓶頸,釋放體制機制活力
陽東區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為城鄉發展注入新活力。
強化要素保障,破解發展難題。推進營商環境、土地配置、國企改革等五大領域改革,區屬國企總資產突破53.18億元,市場化運作能力顯著增強。創新集體留用地開發模式,通過“國企+村集體”合作,為村集體增收5500萬元,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源。
健全長效機制,推動持續發展。探索建立村集體經濟增收長效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五化聯動”機制,那龍鎮通過“國企+村集體”合作開發林地項目,使村集體年均增收超5萬元。同時,建成8個鎮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完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提升群眾幸福感。
多參與聚合力,構建協同推進格局元
陽東區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強大合力。
推行運營前置,提高項目實效。創新“三三機制”(三分之一時間調研、三分之一時間推進、三分之一時間運營),推動10多個鄉村振興示范項目落地周期縮短50%,壽長蠔交易碼頭等項目實現竣工即運營,有效提升項目建設與運營效率。
深化“組團式”幫扶,匯聚外部力量。動員央企、省屬國企、民營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投入近3億元完成9個典型鎮“七個一”(一個產業園區、一個特色商圈等)建設,推動城鎮功能與產業發展同步提升。
開展“百社聯百村”,激活社會資源。促成141家社會組織與行政村結對共建,實施產業幫扶、公益服務等項目193個,涉及資金2.32億元。其中,表竹村通過“社會組織+村集體”合作打造培訓基地,項目首月接待學員超3000人次,為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
下一步,陽東區將持續深化“六輪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產業升級、城鄉融合、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奮力譜寫“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陽東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