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篙山森林公園的茶室里,代表與群眾圍坐議事;“粵當家”小程序的后臺中,民生訴求實時流轉。近年來,東城鎮人大創新性地構建了“線上 + 線下”“站點 + 網格”的雙維度立體服務體系,將代表履職的觸角延伸至生態建設、民生保障、產業發展等關鍵領域,讓民主實踐看得見、摸得著、暖人心。
民意“直通車”: 線上線下雙軌聯動,訴求表達全覆蓋
為進一步深化代表群眾聯系、暢通民意渠道,東城鎮打破溝通壁壘,將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延伸至竹篙山森林公園廣場大山美術館,設立人大代表茶室,打造溫馨交流空間。茶室設接待區、議事區、人大書吧等功能區,同步建立定期接待、跟蹤回訪機制,每周固定接待日由代表輪流接訪。截至目前,已收集群眾意見32條,其中“提升建設那龍河那味至報平段農文旅項目,激活綠美鄉村高質量發展”和“將竹篙山廣場打造為汽車尾箱集營地,激活城區夜經濟融合發展”的議案,分別被陽東區定為議案和重點建議辦理,有效推動生態與夜經濟融合發展。

“線上”平臺同樣活躍。依托廣東省“數字人大”系統,東城鎮充分運用“粵當家”“粵人大”小程序,在聯絡站公布二維碼,實現了“掃碼提建議、代表督辦理、進度隨時查”。目前,線上平臺已覆蓋全鎮16個村(社區),有助于達成“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目標。2025年1月至10月,通過該平臺收集群眾訴求122條,辦結率達97%。
履職“主陣地”: 從“會議型”邁向“實效型”,實干擔當有作為
線上線下雙軌聯動不僅打通了民意收集渠道,更推動聯絡站從“會議型”向“實效型”履職陣地轉型。聯絡站創新采用“調研 + 監督 + 學習 + 實踐”模式,將代表活動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動力。2025年累計開展接訪活動19場次,收集意見建議139條,其中93%轉化為具體措施。

依托代表聯絡站深入開展多元化履職活動,在校園安全專項行動中,代表深入東城學校排查消防、食品、校車等方面的隱患,建立了“問題清單—責任分解—限期整改”的閉環機制,守護師生安全。聯絡站還針對農村民生痛點開展專項履職,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針對東城鎮8個行政村自來水管理難題——既缺乏專業部門統籌,又存在各村總表獨立核算、設施老化失修、后期管護乏力等問題,聯絡站組織鎮、村人大代表到金村、石侖村等村實地調研,陳靜嫻等代表結合調研結果,聯合提出《關于將東城鎮農村自來水納入同城化管理的議案》,該議案已提交區九屆人大五次會議并獲采納。
發展“助推器”: 產業民生雙輪驅動,精準履職促發展
在推動發展的實踐中,聯絡站聚焦民生與產業雙領域,以精準履職成為區域發展的“助推器”。針對城區村集體留用地低效開發難題,代表們多次實地調研那味村8.2萬平方米留用地現狀,廣泛征求企業、村民意見,最終提出“短期租賃 + 遠期規劃”的科學方案。那味村8.2萬平方米留用地,先由2萬平方米引入金鋒公司建設農產品展銷中心,剩余6.2萬平方米規劃為物流倉儲基地,通過“示范引領+產業配套”分步激活低效用地。目前該村已建成6.9萬平方米那味振興工業園,年租金360萬元,還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

在社會保障領域,聯絡站大力促進各項惠民政策落地執行。代表們推動報平村把村集體收入的10%投入到民生范疇,修筑道路、安裝路燈,讓發展成果惠及村民。不僅如此,在生態建設方面,代表們踴躍建言獻策。對于那龍河碧道項目,代表們提出“生態 + 文旅”融合計劃,爭取到省級資金785萬元,建成了28萬平方米的美的濕地公園。如今,這里成了市民休閑的“城市綠肺”,還帶動了周邊鄉村旅游的發展。
下一步,東城鎮人大將繼續深化聯絡站“三常”機制,使聯絡站持續充當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陣地”、服務民眾的“民心橋”、助力發展的“暖心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