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東區大溝鎮G228國道旁的荔枝臨時銷售點,不僅是農產品交易場所,更是大溝鎮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踐行“疏堵結合”理念、化解民生矛盾的實例。該聯絡站作為陽東區深化基層民主的示范陣地,通過一線調研、柔性治理、全民共建等創新手段,使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在大溝落地生根。
一線問效解難題 民生答卷展初心
群眾的需求在哪,代表的腳步就到哪。為了更貼近實際、了解民情,代表聯絡站創新性地推行“實地考察+現場問效”工作模式,組織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深入西海岸濱海風光示范區、壽長蠔交易碼頭等基層一線,將議事平臺“搬”到項目現場,第一時間掌握實際情況,找準問題癥結。

針對傳統項目“建好等商家”的被動局面及項目閑置期過長問題,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推動相關部門構建起“建招同步”機制,有效縮短項目空置時間、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聚焦圩鎮長期存在的“六亂”難題,代表們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提出“拆建并行”解決方案。在該方案的指導下,代表們成功推動拆除了亂搭建的建筑物共625處,同步建成了80余個“四小園”,使得昔日雜亂無章的巷道煥然一新,讓群眾真切感受到環境蝶變。
疏堵并舉化矛盾 柔性治理暖民心
荔枝產銷旺季,占道經營問題一度成為群眾反映的痛點,嚴重影響了交通秩序和鎮容環境。對此,聯絡站牽頭推動鎮政府推出“疏堵結合”治理方案:“疏”字當先,在G228國道沿線科學規劃1500平方米臨時銷售點,引導30余戶果農集中展銷,既為果農拓寬銷路,也為市民提供便捷采購渠道;“堵”字為要,集中整治亂擺賣行為143起,規范市場經營秩序。雙管齊下實現“安全與增收”雙贏,銷售點旺季日均交易量較散攤時期提升30%。

為從根源化解矛盾,代表們積極行動,帶頭入戶開展“門前三包”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摒棄生硬說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使得政策深入人心。通過靠前服務、主動化解,代表們成功將多起矛盾糾紛化解在初始階段,彰顯了基層治理的民生溫度和務實成效。
全民共建聚合力 文化賦能強認同
化解單一民生矛盾的同時,聯絡站更著眼于構建長效治理格局,通過全民共建與文化賦能,使基層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參與”。依托“5+1+2+3”工作機制,聯絡站廣泛動員黨員干部、群眾1300余人次,組建“六亂”整治組攻堅難點問題、機動保潔組查漏補缺、宣傳引導組“站崗式”教化、日常執勤組常態化維護,構建起“人人參與、責任明確”的全方位、多層次治理網絡。宣傳引導組以“站崗式”服務規范停車437輛次,有效改善了交通秩序;機動保潔組實現巷道保潔無死角,極大地改善了社區環境,推動群眾從“旁觀者”的角色逐步轉變為家園“守護者”。


更具遠見的是,代表們提議將當地特色鮮明的壽長蠔產業精心打造成具有獨特魅力的“蠔寶”文化IP,巧妙地將這一文化元素融入城鎮景觀設計和產業鏈的拓展之中。通過在建筑立面、主題街區中融入“蠔客”“蠔寶”元素,提升鎮街人文氣息;通過延伸蠔殼工藝品加工、生態研學等業態,推動產業增值,壽長蠔項目成功帶動村集體年增收21.6萬元。文化IP的成效,不僅彰顯了文化賦能的經濟效益,更以文化認同感凝聚起“家園共建”的強大合力。





